时间:2025-11-12作者:admin浏览: 次

你有多久没能一觉睡到天亮了?是深夜刷手机的蓝光模糊了睡意,还是工作压力让大脑无法停歇?一部深度探讨睡眠问题的六集系列纪录片《丢失的睡眠》即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带观众开启睡眠科学探索之旅,正视普遍存在的睡眠健康危机。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银发”一族,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打破社会对年龄的刻板印象,重新诠释生活的可能。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粮食和能源危机频发,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与重构,这些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都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一件专利乐器“双管笙笛”成为全场焦点。
11月8日下午,在第34个全国消防日来临之际,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提升全民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的首届应急减灾与安全科普短视频大赛作品展播暨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大赛评审出的优秀作品,将纳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科普短视频精品库,持续提升短视频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助力应急减灾知识的广泛普及与有效应用。
推动气候科普,能够在突发灾害事件中有针对性地为公众解疑释惑,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避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助力政府和社会利用天气气候过程服务生产生活。
“科学文化沙龙,与你共探未知”——人机创新时代--从“死亡互联网”到Maas驱动
此次活动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通过分层化、精准化的科普服务,有效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进入冬季,空气变得愈发干燥,不少人容易被皮肤红肿、瘙痒等问题困扰。雷鸣说,针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中药、中医理疗等内外治法调理体质,虽需坚持较长时间,但能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
他把自己的名字由“高仕錤(jī)”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会议聚焦基层治理与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旨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防灾减灾合作公益平台,切实增强社会韧性,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中国科技馆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启动
10月14日,2025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开班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范瑞祥、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发表主旨报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及5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长、科技馆馆长现场参加开班式。
首个全国科普月:50余万场活动惠及全民,300余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在中国科协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35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动发力,各地共组织重点科普活动50余万场,300余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数百位院士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科普盛宴”。
科学评估心肺功能,就像为手术预演一场“实战模拟”,能够显著降低术后风险,帮助患者更快康复。
9月16日,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馆16周年生日之际,历时三年精心设计制作的海洋展厅焕新亮相。海洋展厅位于展馆四层B厅,展览面积约1000平米,以“人海和鸣:从畏惧到共生”为题,划分为“源·敬畏”“近·认知”“融·感悟”“梦·归途”四大分区,通过 25 件展品,串联起人类与海洋的千年情感羁绊。
9月16日至21日,中国科技馆西广场举办“广场大舞台”活动。本次活动打破传统科普边界,以开放式广场为舞台,创新打造科学秀场、科学音乐会、科学家故事戏剧、科学面对面、科学夜未央等多个特色板块,吸引全国20余省市科技馆参与展演,带来30多场精彩科普内容,让科学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可互动的生活体验,点燃公众尤其是亲子家庭、青少年和科普爱好者的探索热情。
日前,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四大涉核央企首次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小荷之声”青少年核科普志愿者体验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13个营地的88名优秀青少年参与其中,探寻核工业印记,感悟核科技魅力,在历史、科技与文明的交响中书写新时代“强核报国”的青春序章。
8月23日,“天宫领航筑梦星球”科学之夜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预热活动,活动邀请航天英雄、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杨利伟,英雄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王亚平,科技工作者代表以及北京市近500名中小学生代表共同参加。
8月19日,“万象同构科艺共生”主题展览在中国科技馆主展厅二层恐龙广场正式向公众开放。该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推出,展示面积约200平方米,汇聚了清华美院2025届科普艺术设计系研究生(科普硕士)在基础科学、传统文化、生命生态、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作品,为观众奉上一场启迪思维、激发想象的科普艺术盛宴。
突破对死亡的恐惧,向内探索自己的身体以对抗死亡,是人类理性之光的机制体现。在这集短片中,我们将跟随柯熵儿和蒲墩墩,一起体验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漫长历程,感受创新精神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从古代医书中对器官的记载,到现代对DNA结构的破解和基因研究的深入,展现了科学进步如何一步步揭开人体密码,帮助我们理解生命、战胜疾病。
短片讲述了一段人类探寻光的历程,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追寻的过程中,不同的科学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光是波还是粒子?科学家们研究、实验、计算、争辩,观点一次次地建立,又一次次被推翻,甚至不惜否定自己,在这段有趣历史中光学就这样奇迹般地发展壮大了……从牛顿到麦克斯韦,再到爱因斯坦,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光是一把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金钥匙,引导我们永远向前探寻。